在沒有咖啡館,沒有高端私人會所的古代,藝術文化圈子里的人,是如何聚會的呢?
這是一個宋朝頂級的文藝大V圈集會,除了大名鼎鼎的蘇軾、蘇轍這些文學大咖,整個集會的組織者,更是當時權傾一時的駙馬爺王詵。
文人墨客在一起,少不了談詩作詞,焚香撫琴。
細看上圖,松石環繞,溪水潺潺之下,文人們盡情抒懷,難怪入席者米芾有“清曠之樂,不過于此”的感慨。
這么風雅高尚的聚會,古人稱之為“雅集”。古代正統的雅集以吟詩作文為主,輔之以琴、棋、書、畫、茶、酒、香、花。
古人的雅集,傳承至現代,則被賦予了新的語境。
雖現代雅集不再吟詩作賦,但品茗作畫、焚香撫琴、古玩鑒賞這一類活動,在小眾的范圍內也漸成為一種時尚。
也許,你會疑惑,中國的傳統文化,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,不是相悖的嗎?觥籌交錯間,談論的,多是企業如何融資,你買了幾套房,我跟進了哪幾只股票。
但也有一部分人,選擇在大魚大肉后,相約與舊友至一清雅之處,焚一束香,細細品茗。
或者約一班同好,搬出珍貴的私人收藏,互相切磋學習。
亦或者,在那一處清幽雅致之處,焚香品茗,琴棋書畫兼而有之,于現代的庸碌繁忙中,洗滌身心,凈化靈魂,真正的返璞歸真。
前些年,流行歸隱終南山?,F代都市人徹底放棄城市喧囂,至終南山中打坐禪修,尋古人痕跡。
有些人不耐寂寞,重返“紅塵”。有些人則受不了終南山暴漲的房租,被逼重新走入職場。
其實,出世和入世,有時候并非真的能界限分明,文化和商業也并非毫無瓜葛。沒有唐宋的經濟繁榮,何來唐詩宋詞的鼎盛繁華?
筆者認識的幾位商界人士,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意人,他們身上有作為生意人的精明干練。
但是放下生意,拿起《金剛經》,打幾圈太極,你也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慈悲和寧靜。
他們大多見慣繁華,深諳人性,所以知道如何來修煉自己的心性。
雖然仍然在這個浮華都市圈,但是他們自有一個圈子,自有一套文化體系,供給輸送他們靈魂需要的養分。
很多人說,古人的“雅集”,是在談詩論賦,為文學做貢獻?,F代人的“雅集”,僅為附庸風雅,是“偽雅集”。
在我看來,現代人的分分鐘都在為錢奔波忙碌,愿意放下這些來“附庸風雅”,修煉心性,提升文化涵養,也算得上是真文雅。
東晉王羲之的“蘭亭雅集”,不但催生出了37首詩歌,更成就了王羲之千古名篇《蘭亭集序》。
現代人的雅集,雖難以在詩詞歌賦上有多高建樹,但對于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,凈化浮躁的功利之心,是有利無弊的吧?
未來,文化藝術愛好者們不會落寞。
財富文化產業集團倡導傳統文化回歸生活,用“文化+科技+金融”,打造“線上+線下”雅集,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傳統文化,讓更多都市人找到內心的“終南山”。
往期推薦